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李贽说:“仲民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不属于其“罪证”的是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良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时代的要求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李贽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