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 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其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 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分)、会有人唱它。 ……(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运用此广告图片中的信息,可确定哪些主题来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并说明你的理
由(要求至少说出三个历史主题)。
答题示例
主题:国民大革命
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此时正是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广告图片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与国民革命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史学家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注: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可能是( )
A.国民党一大 | B.八七会议 |
C.遵义会议 | D.中共八大 |
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
A.22年 | B.30年 | C.79年 | D.109年、 |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江南制造总局 |
《申报》 |
轮船招商局 |
发昌机器厂 |
上海强学会 |
《时务报》 |
《青年杂志》 |
五四运动 |
中共一大 |
淞沪会战 |
从以上关键词表,就“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 |
B.由专制到共和 |
C.由落后到富强 |
D.由愚昧到科学 |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部分)
张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张澜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四十年还未完成的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
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