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有关东亚情势的演说:“共产主义者在韩国所作所为,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样。我敢肯定,假如让南韩沦陷,共产党的领袖便会变本加厉,进而攻击我们邻近的国家。”这位总统在演讲之后随即采取的亚洲政策是( )
①加紧围堵新中国 ②断然出兵南韩 ③改变对日本政策 ④开始军援南越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主义”表示对事物的主导,往往被国家或国家集团等用于表达其强烈推行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关系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 ……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纳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百度百科《艾森豪威尔主义》
【材料二】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宣布,其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将是摧毁恐怖分子的网络,这场战争“不仅是美国之战,也是世界之战”,任何国家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站在美国一边,或者与恐怖分子站在一起。“从现在起,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的政权。
——袁征《“非友即敌”——美国推出“布什主义”》
【材料三】 奥巴马主义
注:“轻轻的走,慢慢来,好好想,建立联盟并带上一根大点儿但别太大的棒子。”
【材料四】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区域集团,它在区域间主义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跑者”角色。由它所主导的区域主义不但促进了世界各区域之间更为紧密的交流与联系,而且由此催生了全球政治经济中“一种新的互动层次”,并对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郑先武《欧盟与区域间主义:区域效用与全球意义》
注:区域间主义指的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各种行为体(国家或非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它是美国二战后什么政策的延伸?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推行“布什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杜鲁门主义”和“布什主义”产生的催化剂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从“杜鲁门主义”、 “艾森豪威尔主义”到 “布什主义”的变化指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区域间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上所述分析,为了应对国际关系的新发展,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外交措施?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中心在不断发生变动;影响成为世界中心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现在大家有机会探讨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崛起的影响。英国剑桥大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1)结合所知识,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中国在经济领域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
A.华约 | B.欧盟 | C.亚太经合组织 | D.联合国 |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美国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改革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政府人事制度应遵循的几条原则,如:
(1)政府保证通过人人机会均等的公正考试,只根据能力、知识和技能来决定录用和提升。
(2)应为价值相同的工作提供相同的报酬,应适当考虑到私营部门雇主支付的全国和地方的工资率,并对工作优异者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赏。
(3)所有雇员均应保持高度的正直、高标准的行为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怀。
(4)应保护雇员免受专横行动或个人好恶之害,或被迫为政党的政治目的而从事活动;禁止雇员使用其权利或影响去干预选举。
(5)保护雇员在揭露违法行动、管理不善、浪费资金、滥用权利,以及威胁公共健康或安全的现象时,不受打击报复。
——摘编自王玉萍《试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 |
B.冷战对抗的需要 |
C.经济危机的困扰 |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
(1)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有何变化?
材料二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
生效时间 |
主要内容 |
1 |
1791年12月15日 |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
2 |
1791年12月15日 |
携带武器的权利 |
4 |
1791年12月15日 |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
5 |
1791年12月15日 |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
7 |
1791年12月15日 |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
8 |
1791年12月15日 |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
10 |
1791年12月15日 |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
12 |
1804年6月15日 |
总统选举办法 |
13 |
1865年12月6日 |
废除奴隶制度 |
14 |
1868年7月9日 |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
16 |
1913年2月3日 |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
17 |
1913年4月8日 |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
19 |
1920年8月18日 |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
20 |
1933年1月23日 |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
24 |
1964年1月23日 |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
26 |
1971年7月1日 |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准确的是( )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
1957年12月19日 |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 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9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6分)
“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 D.经互会的成立 |
1949年2月,美国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果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要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以上言论体现出美国外交政策是( )
A.“和平演变”策略 | B.中立政策 |
C.“冷战”政策 | D.经济扩张政策 |
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划分边界最典型的例子。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划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后两种制度对抗 | B.二战后美苏冷战 |
C.“社”“资”两大阵营对峙 | D.北约和华约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