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市政府曾花费15.9万美金打造了250万身份识别手链及名牌(Dog Tags)发给儿童并要求24小时佩戴。其目的显然是灾难后辨别尸体或确认迷路儿童身份等工作可以顺利展开。此举引得美国诸多城市效仿。你认为美国在预防( )
A.二战后大量难民进入美国引发恐慌 |
B.冷战局面可能失控而引发的核灾难 |
C.《北大西洋公约》的反对者大破坏 |
D.极端恐怖主义势力对美国全面攻击 |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美苏两极对峙 | B.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
C.两极格局瓦解 |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 |
194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支持成立一个在联合国范围内的欧洲联合国”,美国还通过“欧洲统一美国委员会”的组织,支持欧洲联邦主义;丘吉尔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却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定位为“我们与他们在一起,但不属于他们之中”,要充当欧洲一体化的“朋友和监护人”。材料表明英美在欧洲联合上的主要分歧表现在
A.对马歇尔计划的落实问题 |
B.欧洲共同体主权归属争夺 |
C.两国在欧洲联合中的地位问题 |
D.英美与欧共体紧密联系与否 |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
有外国学者评价说:“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这段话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 B.罗斯福新政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马歇尔计划 |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占领德国 | B.建立北约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提出杜鲁门主义 |
下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人们在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新的战争”表现在(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巩固丁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
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
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
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
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
俾斯麦曾这样评论国际政治原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下列现代政治现象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重要问题 |
B.1961年南斯拉夫倡议成立不结盟运动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
D.法国摆脱了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
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这一演说
A.意味着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
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 |
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
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的修建
A.标志着德国正式分裂 | B.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
C.是对二战时期法西斯行为的反思 | D.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