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拍摄了一段教育儿童的宣传片,在学校和社会上进行播放,其配音文字如下图所示。它反映出当时美国
A.开始防备核战争爆发 |
B.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 |
C.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
D.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 |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表“怀特计划”,主张建立稳定基金以保证国际汇率的相对平衡,设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帮助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支持穷国发展生产,这些主张仅映了美国( )
A.主张国际金融自由 |
B.力图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组织以造福全世界 |
C.力图达到夺取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目的 |
D.为了解决其他国家的财政困难而提出本计划 |
“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
B.“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 |
C.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
D.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 B.美苏两个大国的干涉 |
C.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 D.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
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
C.冷战全面结束 |
D.美苏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 |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美苏冷战对峙 | B.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C.两极格局瓦解 | 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巩固丁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
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
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
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
A.德国分裂 | B.朝鲜半岛分裂 |
C.越南战争 | D.两极格局形成 |
(共28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14世纪 |
伊斯兰 |
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15世纪末到 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 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据上述信息指出研究历史视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该引文应出自
A.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
B.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演说 |
C.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
D.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
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为改变上述状况,西欧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②逐步走向联合
③努力改善与苏联关系
④力图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 )
A.德国 | B.中国 |
C.苏联 | D.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