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纷繁复杂。下列各组关键词对其概括最合理的是( )
A.冷战、第三世界的崛起、走向多极化 |
B.两极格局、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一超多强 |
C.两种制度、紧张与和平、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
D.社会主义革命、殖民体系瓦解、和平与发展 |
二战结束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 B.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 |
C.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某地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 |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C.美苏直接对抗 |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
有人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材料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霸主地位起步的标志 |
B.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一体化 |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为马歇尔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
D.马歇尔计划对于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更关键 |
《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霄顿森林体系” |
下图是一幅荷兰政府的宣传画,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获得了荷兰政府的积极响应 |
B.在荷兰遭遇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
C.企图控制和利用荷兰政府 |
D.是战后荷兰经济复苏的唯一希望 |
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二战后,和平学迅速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有人认为和平分为“消极和平”和 “积极和平”,以下属于“消极和平”的是
A.美苏核军备竞赛 | B.热战 | C.不结盟运动 | D.冷战 |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肯尼斯·沃兹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不可能涉及的史实为
A.华沙条约签订 | B.古巴导弹危机 | C.东德建柏林墙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
据统计,在马歇尔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 |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
C.恢复西欧社会经济 | 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
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
A.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
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
C.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D.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
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写道:“(目前)美国鼓吹的对苏联采取‘强硬路线’的政策,是目前通往大国合作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美国“强硬路线”的实质是( )
A.谋求战后的世界霸权 | B.维护欧洲政局稳定 |
C.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 D.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