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西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 B.成立经互会 |
C.成立华约组织 |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第三世界的崛起 |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 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 |
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49年5月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把德国分为两个敌对的主权国家。这种分裂 ( )
①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
②是美苏争霸的产物
③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为基础
④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英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
D.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出台的美国外交政策是
A.“和平演变” | B.杜鲁门主义 | C.马歇尔计划 | D.建立北约组织 |
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某国领导人在演讲中呼吁:“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下列对该领导人所在国家及发出这一呼吁背景的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A.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
B.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力空前膨胀 |
C.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 |
D.中国――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
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 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 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
“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导致其具有“比较宽松的环境”的因素主要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福利政策的实施 | D.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中美关系的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