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结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
A.杜鲁门 | B.丘吉尔 |
C.爱因斯坦 | D.富兰克林·罗斯福 |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①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②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③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④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是
A.战后美苏争夺世界 |
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下的贸易竞争 |
C.战后美欧争夺世界市场 |
D.战后欧美与亚非拉民族国家争夺世界世界原料 |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主要原因是( )
A.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热战” |
B.在该战争中,美苏并没有直接对抗 |
C.美国参战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 |
D.朝鲜战争并不激烈,类似于“冷战” |
194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支持成立一个在联合国范围内的欧洲联合国”,美国还通过“欧洲统一美国委员会”的组织,支持欧洲联邦主义;丘吉尔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却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定位为“我们与他们在一起,但不属于他们之中”,要充当欧洲一体化的“朋友和监护人”。材料表明英美在欧洲联合上的主要分歧表现在
A.对马歇尔计划的落实问题 |
B.欧洲共同体主权归属争夺 |
C.两国在欧洲联合中的地位问题 |
D.英美与欧共体紧密联系与否 |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B.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C.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
D.美国陷入“滞胀”,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 )
A.德国 | B.中国 |
C.苏联 | D.英国 |
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煤钢联营 |
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
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
C.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