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
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
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 B.欧共体 |
C.北约组织 | D.德国统一 |
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结束后说:“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是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的误解,双方都把对方的战略意图往最糟糕的方面考虑,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的僵化”。据此判断,戈尔巴乔夫认为
A.冷战是全球化过程的重大挫折 |
B.冷战是美苏国家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
C.冷战的主要责任在于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
D.冷战是美苏两国的主观敌意 |
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 | B.美、日、欧三足鼎立 |
C.苏联解体 | D.中国开展多边外交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北约组织 |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
下图是1952年的一幅苏联漫画,漫画中较小的美国政治家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较大的美国军人正在欧洲地图上勾画。下列关于该漫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
B.美国已完成独霸欧洲的既定目标 |
C.苏联退出“冷战”,两极对峙结束 |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下图为1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张贴的一张宣传画,其所表明思想是“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助国之间的矛盾 |
B.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民主欧国家对抗 |
C.制造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 B.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 | 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发动侵朝战争 | B.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C.成立华约组织 | D.成立经互会 |
下图展现的是欧洲土地上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归根到底应视为
A.柏林危机的产物 | B.两德对峙的产物 |
C.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 D.两极格局对峙的产物 |
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些说明他
A.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 | B.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 |
C.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 | D.唯美国马首是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