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和推行郡县制 |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 B.御史大夫 | C.太尉 | D.郡守 |
秦王嬴政谴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 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
C.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 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 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
C.独断性和随意性 | D.皇帝至高无上,皇权独尊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分封制 |
C.宗法制和郡县制 | D.宗法制和行省制 |
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
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 B.世袭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 | D.宗法制度 |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皇帝任免调动 |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 B.秦 | C.汉 | D.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