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 B.郡国并行制 | C.郡县制 | D.分封制 |
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 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 |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 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宗法制 | D.宗法制和郡县制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
C.唐朝实行行省制 |
D.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分封制、郡县制 | B.宗法制、郡县制 |
C.分封制、行省制 | D.郡县制、行省制 |
下图“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辩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下列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獬豸”功能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枢密使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 B.西周推行分封制 |
C.元朝建立中书省 | D.美国实行联邦制 |
下面是秦朝 “九卿”和唐朝 “六部”的职能比较表
秦朝九卿 |
唐朝六部 |
||
奉常 |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化 |
吏部 |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等事务 |
郎中令、卫尉 |
主管宫廷警卫和宫门屯卫 |
户部 |
管天下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
宗正、少府 |
主管皇室事务和财政 |
礼部 |
掌管国家典章法度、接待外宾等事务 |
太仆、廷尉 |
主管宫廷御马和司法 |
兵部 |
掌武将选用、兵械 |
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刑部 |
掌管法律、刑狱 |
治粟内史 |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
工部 |
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各项工程 |
据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 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④ |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