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 B.没有自然灾害 |
C.人民生活的富裕 | D.社会安定团结 |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
A.丞相 | B.御史大夫 | C.太尉 | D.郡守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量衡、货币 | B.统一全国文字 |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
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
A.找御史大夫 | B.直接找皇帝 |
C.找丞相 |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刻“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混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的来历,该称谓最早出现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初期 |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 B.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 |
C.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 D.秦朝郡县制度的实施 |
秦筑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 B.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D.西起九原,东到山海关 |
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
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 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