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习近平主席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说明中指出: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七五宪法”修改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具体修正,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这也是1982年宪法颁布的日子。
——摘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的修订有何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史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一一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请回答: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担任最高长宫,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5)军机处是哪朝哪位皇帝设置的?设置的原因有哪些?其设置有何影响?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请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4)概述材料四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哪些“软件”?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 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材料二 对于官员来说,洋务企业“正如肥肉自天而降,虫蚁聚食,不尽不止”。……李鸿章终于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但李鸿章的话其实也恰恰说明“破屋”的根基未动,其中的各种“霉菌”必然将新增添的“纸片”等材料蛀空。
(2)材料二中所说的“霉菌”和“纸片”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材料三 行政伦理是一种软约束,其作用的发挥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但它一旦与法律结合,则既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约束的功能,又能够获得有效的外部保障。……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以供公众和媒体检查。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们所抚养的子女的财产也必须同时申报。……高薪养廉制度是对政府官员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满足于激励。……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制约与被制约或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权利监督(公共)权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大规模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其核心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企业型政府,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从而打破原有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并有利于铲除政府官员谋求自利的温床。……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反腐措施有哪些?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当今反腐败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一《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主张。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区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政治改革运动中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密尔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在此制度下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受控精英民主制度)。”与直接民主相比它有很多优越性,起码在处理多数与少数、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公共事务与个人自由、精英与大众等各个关系上更为理性和科学。
——谢海霞《代议制民主:找回人类应有的话语权》
材料四  “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
“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
——摘自《列宁选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近代英国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下权力中心的变化,归纳这一“最好的政体”的基本特点。(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俄国政体的特点。(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国“从封建到帝制”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次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zuò,赐予)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摘自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二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家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顾炎武笔下的“封建”是指什么制度?他认为“郡县”存在哪些弊端?
根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在哪些方面对中央(合众国)与地方(州)权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上述规定体现了什么施政原则?美国由此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对地方行政体制的探索,这些探索表明我国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上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具体区别”,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