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二战后)25年内几乎拥有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如此空前规模的一场运动必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实质上是消极的──即殖民地的丧失并没有毁灭殖民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在宣传说:资本主义欧洲的繁荣依赖于对其巨大的海外帝国的剥削,这些帝国的丧失会削弱资本主义。……今天随着英帝国几乎被完全抛弃,英国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繁荣,人民大众并不象罗得斯所预言的那样正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起来造反,而是得到了这个福利国家的关心,这种关心的程度是在19世纪不可想象的。同样虽然荷兰失去了印度尼西亚,比利时失去了刚果,法国失去了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但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平均比历时上任何时候都高。西德这个不再有殖民战争须资助的国家也绝非偶然地成为经济上的进步最快的国家。相反,葡萄牙因拒不放弃殖民地,所以一直处于其特有的贫困之中。因此可以断定,发达国家的繁荣并不依赖于对海外不发达地区的征服──事实上,一切正相反。    
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2) 结合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任何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支持。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一致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谈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
——摘自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打的比方“邻人的家宅着了火”和“浇园的水龙管子”分别具体是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丘吉尔对苏联持怎样的态度?后来英国的对外政策是怎样体现这些观点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广岛在早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
——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
材料二: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茨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人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了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 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说明H·米歇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投降原因的观点。
(2)你对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作何评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公报宣称: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
问题:

(1)"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能够"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措施有哪些?  
(3)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周年。(1分)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 (6分)
(3)历史如何表明了江泽民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论断? (5分)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两次社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试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除上述因素外,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2分)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由于存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且遭随意破坏,许多人无辜遭到迫害……军队的损失十分惊人。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3名被处死,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人被杀。总共有4万多名高、中级军官遭迫害。 ……这场历时多年的大清洗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斯大林后来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清洗时犯过严重的错误。”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大林模式”,并分析其对苏德战争的影响。 (1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图一: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二: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三: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一、二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或是不能为自己的工业打开国内市场,那它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因为德国就会在世界舞台上消失,更有活力的人会来继承德国的遗产的……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那些懒惰的人种根本就没有权利占有土地。土地应归属于那些勤劳耕种它们并能保护它们的人们。如果一国国民丢掉了土地,他们同时也就丢弃了生命。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防卫他们的国土,它的每个国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没有更高的正义规则规定一国国民必须挨饿。唯一起作用的只有权力,它创造正义……问题是我们是希望生存,还是希望死亡。我们比全世界其他民族有更多的权利拥有更多的土地,因为我们的人口密度实在是太大了。我个人认为在这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原则: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希特勒1930年
材料二: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结果从三十年代中期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法西斯国家集团和英、美、法三大国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这两个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法西斯国家从西方国家得到的支持越多,它们就越是贪得无厌;它们越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就越轻视那些助它们为虐的人。……
——选自凌治彬主编:《世界现代史稿》
⑴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有哪些?其实质又是什么?
⑵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给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1936年底,几万名共产党人和国际进步人士从世界各地涌向西班牙。入伍时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英国作家奥威尔奔赴西班牙时这样说道:“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一介书生,就这样和新婚妻子踏上了硝烟弥漫的西班牙战场,最后被法西斯党徒的子弹击穿了喉咙。后来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冬天的良心”。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1)列举20世纪30年代的相关史实,证明奥威尔为什么说“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段时间以来,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去苏联化”……个别国家的部分人否定苏联的二战贡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世人和国民要尊重苏联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1日
材料二:苏联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战争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生产上比德国多出2倍以上,飞机则多7倍,同时也远远超过了英国,在迫击炮的生产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金重远等《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三: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1)苏联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请列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方面的主要贡献。
(2)苏联的参战有助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携手合作,它的直接成果和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胜利对本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办1916年第6届奥运会的城市有柏林、布达佩斯和亚力山大。1912年,欧洲战云笼罩,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然而“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却相信,如果把奥运会举办地设在柏林,德国人的注意力就会转到运动会上去了,可能消弥一场大战。因此,第6届奥运会决定在柏林召开。
(1)顾拜旦善良的愿望是否实现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会徽和海报
            
(钟的中间是普鲁士鹰和奥运五环)      (海报的中间是纳粹标志)
(2)你能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会徽和海报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在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纽伦堡审判

 

(3)一个国家要承办奥运会,必须具备很多条件,“爱好和平,维护和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德国的慕尼黑非常想申办1972年夏季奥运会。假如你是德国奥申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你会如何说服国际奥委会,德国完全具备“和平”方面的条件。要求以材料三为依据。
材料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始前,联合国大会主席亨特向各成员国呼吁,在奥运会期间停止一切的敌对行动,遵守奥林匹克停战的协议。参加雅典奥运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纷纷宣布尊重奥运停战精神。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回答,奥运会与战争、和平之间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 年9 月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回英国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二  1939年7月24日,英日双方签署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规定:英国“完全承认”日本造成的“中国之实际局势”;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内享有“特殊之要求”;允诺“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动与因素”,英国“均无意加以赞助”。
……1941年3~12月美、日进行秘密谈判,谈判中美国承认伪满政权,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
材料三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                                         ——《丘吉尔回忆录》
(1)对于慕尼黑会议毛泽东说,张伯伦是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请用1938年到1940年的史实来证明毛泽东的评价。
(2)《有田—克莱琪协定》又被称为远东慕尼黑,请分析其实质。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对比,英国的政策发生什么变化?各举一个战例说明英国在“陆地上、天空中”与德国作战。
(4)材料二中美国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中国,但中国的抗战却对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起积极作用。试分析1941年的中国战场对苏德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所起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换文于后,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华盛顿会议)经过两个半月的讨价还价,中国获得的成果有:修改关税率,从现行的名义5%,改为实值税率5%。其后,在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可下,中国开征附加税。日本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之第五款,即废除此条中实际要把中国变成日本保护国的各项要求。日本同时放弃其它一些特惠权。实际是由“九国公约”取代日中双方原订之“二十一条”。英国放弃了威海租借地。法国同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按协定日本于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了胶济铁路。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教训》
(1)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持何态度?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2)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争得的权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争得这些权益?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借口。”
(3)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什么事件使美国卷进了世界大战?用史实说明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政策的调整情况。(5分)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即远东军事包围圈)“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指台湾)”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二十世纪美国史》
(4)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处理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6月8日,德国驻英大使狄克逊致德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中写道:“英国政府打算在苏台德德意志人问题上打开同德国合作的道路”。……张伯伦一伙认为,为了避免战争,除了弄清希特勒在欧洲到底有哪些要求,并尽可能予以满足外,别无他法。
英法政府害怕法西斯侵略危及自己的利益,总想把它从身边引开,鼓励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去攻打苏联,让苏德互相厮杀,而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
——朱贵生、王振德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美国的中立政策是在和平主义与孤立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出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同其他国家一样盛行和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为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独立不久,美国就确立了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从此成为长期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思潮。
1935年8月,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中立法》颁布不久,罗斯福就在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中援引了该法,宣布向交战双方禁运军火。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前英法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实质和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