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德国的动向最为敏感的历来是法国人,德法关系从来都是驱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从1870年到1945年法国和德国三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法国政治家们首先考虑到的是怎样使鲁尔钢铁基地不复为德国为所欲为地使用,……那就是组织一个煤钢联营的有限的联合来限制德国。
——《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材料三 欧洲联盟的成员国有太多的“民族主义”,它们更多地着眼于本民族的利益,而不肯把欧洲的“共同利益”放在“民族利益”之上,……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欧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同一性”还会增多,这是合乎逻辑的。纯粹的理性逻辑完全有理由预告,“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理性发展终有一天使“民族国家”的界限毫无意义。但是超越时空的逻辑取代不了现实的世界;今天看来,那仍不过是看不到边际的乌托邦。
——《20世纪的欧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法国和德国三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具
体指哪三次战争?简述最后一次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
大事件。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欧洲的一体化和民族主义两者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
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
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
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
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
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
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
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
同?(6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4分)
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人,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问题,现在都变得普遍化、全球化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在1906年8月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似乎已开始被一种新的精神支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建立另一种更好的政府形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政府形式”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事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是个国内的人物了。我国的力量和资源已上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的领袖之一……我们要把他看做是每时每刻都在担任海军司令的人物,他可以命令我们到世界任何地方去。
一—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威尔逊准备放弃美国长期推行的哪一政策?在他看来影响美国外交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联合国作用的?你认为当今世界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何在?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
——华盛顿《告别演说》
(1)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二 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1)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材料三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在1929—1933年 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经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这时,这股势力除了继续代表中西部农业财团和地方性财团的利益外,还代表了……各种和平主义派别以及宗教、妇女团体的要求。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五 1938年12月,美国就远东新秩序照会日本说:日本在华利益置于一种优越的地位,这事实上是对美国合法权益的一种歧视。1940年6月,日本外相发表“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罗斯福确定对日方针的政策是:“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美国历史文献》
(4)材料五中美国所谓的“合法权益”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对日本采取的具体措施。结合材料四,概括美国这么做的原因。
材料六 在今天,1940年6月10日,在这所由美国第一位伟大的民主导师所创办的大学里,我们要为远在海的那一边,正以无比勇气为自由而奋战的人们祈祷祝福。美国全国一心,将朝两个明确而并行的目标努力;我们要将我国的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
——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夏洛特维尔的演说
(5)材料六中“海的那一边”正发生什么?(欧洲地区)此后,美国为了把“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七 日本与夏威夷相距遥遥,这清楚地表明这次进攻是在数天前甚至数周前精心策划的,这一点我们应该牢记。……鉴于日本12月7日星期天对我国进行的卑鄙无耻的无端攻击,在此我请求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国会演说
(6)根据材料五、六、七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概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前后变化的立足点。
在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各企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
日本 |
意大利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1930 |
218 |
266 |
162 |
512 |
498 |
699 |
1933 |
183 |
351 |
452 |
333 |
524 |
570 |
1934 |
292 |
455 |
709 |
540 |
707 |
803 |
1935 |
300 |
966 |
1607 |
646 |
867 |
806 |
1936 |
313 |
1149 |
2332 |
892 |
995 |
932 |
1937 |
940 |
1235 |
3298 |
1245 |
890 |
1032 |
1938 |
1740 |
746 |
7415 |
1863 |
919 |
1131 |
——根据《大国崛起》相关数据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4)鉴于二战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的需要,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
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
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战后的最初几年……更多的人认为对付这些印第安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驱逐出白人的势力范围。乔治·华盛顿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种意见。他说:“我们的扩张,将使这些野蛮人和狼都退出我们的视线。他们都是我们的猎物,只是外形不同。”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材料三 美国一家图书馆收藏着《第三帝国重建德意志昔日光辉的宣传海报》(下图),有美国人认为海报中从左至右第一人为华盛顿,其余依次为俾斯麦、兴登堡、希特勒。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2)概述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据此分析材料一、二的矛盾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部分美国人认为左起第一位人物是华盛顿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认为能将华盛顿与“海报”中的希特勒相提并论吗?为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请回答:(1)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于1937年9月参加了日中战争。日本宣扬这是为“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的战争。当时,我不认为是侵略战争。
在战场上人类爱和平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疑惑,为此,我写了日记。……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我在为日本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者中的一分子。我是忠于天皇敕谕“军人天职乃临战当敌,片刻不可忘记‘武勇’二字”的盲从兵……
(战后)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涂炭生灵,……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我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一直在与军国主义斗争。
——摘自《东史郎日记序》
材料二: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在我们下面没有地狱,在我们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都为今天而活,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试试看,这并不难。没有杀戮或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有,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世界,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
——美国著名歌星约翰·列侬的《给和平一次机会》(196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史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日本宣扬的“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思想的认识。(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约翰·列侬的主要和平思想。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之后,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系。因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就成为苏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关心的重大战略问题。……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斯大林指出“……我也想到开辟这一战场是有困难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顾困难开辟这样的战场,这不是但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且也是为了英国本身的利益。”7月21日,丘吉尔在给斯大林的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材料二:1942年3月初,罗斯福向苏联大使李维诺夫表示,为了尽力开辟第二战场,他“正对英国人施加压力”,并准备派遣美国军队前往英国。3月9日,罗斯福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了“在欧洲大陆开辟新战场的计划”……4月8日,霍普金斯·马歇尔带着总统批准的“计划”抵达伦敦,经磋商,丘吉尔同意“西欧作战计划”。
材料三:6月12日,英和美苏同时发表共同声明:
“对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完全达成协议”……然而,英美一面同苏联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另一方面,事实上又没有在1942年对欧洲西线德军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清醒地看到,英美两国同样面临着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危险。因此丘吉尔和“俄国的危难看成是他们的“危难”;罗斯福地把“俄国战场”看成是他们的“最大的依靠”,而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与苏联达成协议,就是利用外交手段在政治上、道义上支持苏联,指望苏军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保住自身的安全……当时盟国在整个西欧地区,除直在西欧的兵力还不够强大……英国损失的运输船舰有待于恢复和发展。美国海军还要应付太平洋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自顾学顺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大林所说的“共同事业”指的是什么?丘吉尔拒绝斯大林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材料二中美英就开辟第二战场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采用两面手法的原因。
(4)综合中述材料,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说明了什么?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投降后,美国针对日本的“大东亚圣战”说,提出了“太平洋战争史观”,以澄清民众对战争的“模糊观念”。“太平洋战争史观”的主要观点圈定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经七七事变到最后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外战争是连续性的。⑵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⑶美国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最大贡献”。 ⑷以军部为中心的军国主义是侵略战争的主要责任者,天皇、宫中派(天皇身边的重臣)、财界、舆论界等属于“稳健派”,是军国主义的“对立势力”。 ⑸强调日本帝国主义者“隐瞒了事实”,“欺骗了民众”。
请回答:
①举例说明在“大东亚圣战”中,日本帝国主义者“隐瞒了事实”,“欺骗了民众”。(4分)
②你如何理解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史观”?(11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材料四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3)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特殊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