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7年,白求恩坦然放下故国的一切,来到中国。而他回到加拿大,却是在去世33年后。1972年,白求恩的“踪影”才逐渐出现在他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70年,特鲁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但他们对白求恩的理解,却非中国人所熟知、毛泽东所言的“真正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认。”
——朱绍杰《一个你所未知的白求恩》
材料二 白求恩在延安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推为伟大,不仅因为他的革命热情,还在于他的科学威力。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今天,当中国踏上现代化征途之际,白求恩精神将永远昭示于后来者。在我们时代的历史流光中,白求恩的形象今天显得格外辉煌夺目。他的生平,他的工作,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只有那些身心一致要将革命与科学真正熔于一炉的人,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使人民得以既迅速而又稳妥地向他们的解放事业前进。
——林达光《白求恩和今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下图为1941年流传于美国的海报《美国,睁开你的眼》,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材料二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截止到战争结束,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轮椅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海报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
重大事件 |
1931年9月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
1935年10月 |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
1936年7月 |
西班牙内战爆发 |
1936年11月 |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
1937年7月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
1937年11月 |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
1938年3月 |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
1938年9月 |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
1939年3月 |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1939年8月 |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1939年9月 |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1940年4月 |
德国攻占丹麦、挪威 |
1940年5月 |
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
1940年6月 |
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
1940年7月 |
德军空袭英国,不列颠之战开始 |
1940年9月 |
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
1941年6月 |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
1941年8月 |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
1941年12月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1942年1月 |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
1942年6月 |
中途岛战役 |
1942年7月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 |
1942年10月 |
阿拉曼战役 |
1943年2月 |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
1943年5月 |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
1943年7月 |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
1943年11月 |
开罗会议(中、美、英);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
1944年6月 |
诺曼底登陆 |
1945年2月 |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
1945年5月 |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
1945年7月 |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
1945年8月 |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
1945年9月 |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
——根据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42年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前、后战争态势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
(1)民国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客观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该重大国际事件导致了人类社会激烈的震荡,为了化解矛盾、避免重蹈人类灾难,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
(2)针对材料中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举一典型事例说明二战后至今美国并未真正做到“不能走回头路”。概括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材料三: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有效地共同对日作战;第二,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
——美国前国务卿赫尔
材料四:中国代表团在《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7点补充建议,其中有3点被美、英、苏3方所接受,对联合国具有重要意义,后被作为4国一致同意的建议案的补充条文一同提交到旧金山会议审议,并被采纳列入联合国宪章中。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期间中国直接参与的国际政治会议的名称;与二战前相比,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有何变化,除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外,有何其他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二战期间促使中国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的因素。
(3)结合二战后初期的史实分析美国“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的真实目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位死于纳粹之手的神父的墓志铭写道:“当纳粹要对付共产党时,我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犹太人时,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这位神父,为自己的冷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二 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都划归进来。……希特勒幼稚且疯狂地认为“国界既由人们设定,也自然可以由人来更改”。“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而存在的,所以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一定要用拳头!”
——《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文化根源》
(1)二战前哪些国家与这位神父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局部战争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
(2)概述材料二体现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的言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华民国30年12月9日,民国政府发布一文告,全文如下: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1)中华民国政府的这一文告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布的?
(2)概括文告的核心内容。你如何认识这一文告?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11月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他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摘编自赵中立等《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材料二 1945年,当爱因斯坦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摘编自游战洪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科学社会学解读》
(1)据材料一,归纳爱因斯坦支持中国抗战的正义行为。
(2)材料二中,促使爱因斯坦对日态度发生变化的思想根源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的这一观点。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各大国1940—19 43年的军火生产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
1940 |
1941 |
1943 |
英国 苏联 美国 |
3.5 (5.0) (1.5) |
6.5 8.5 4.5 |
11.1 13.9 37.5 |
同盟国总计 |
3.5 |
19.5 |
62.5 |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
6.0 (1.0) 0.75 |
6.0 2.0 1.0 |
13.8 4.5 —— |
轴心国总计 |
6.75 |
9.0 |
18.3 |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生产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41年后军火生产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大平洋的任何角落。《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编自主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