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 |
C.国家资本主义 | D.民主集中制 |
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 |
B.没有利用美国的“金元外交”来发展自己 |
C.没有利用“共产国际”开拓世界市场 |
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
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 )
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
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
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受内外因素的作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共收到3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导致这一倾向形成的国际因素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取得良好效果 |
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卓越 |
C.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
D.罗斯福新政中对劳工权益的保障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写道,“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对此“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内工业化建设正在推行 | B.农业经济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
C.农民对这一转变充满期许 | D.农庄的集约化经营显著提高生产力 |
导致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盛行 |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经济体制不利于农业发展 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④ |
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 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某杂志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此时正值西方经济大危机
②是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结果
③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结果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这“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A.苏联、日本、德国 | B.中国、德国、日本 |
C.中国、美国、德国 | D.苏联、美国、日本 |
—位西方学者说:“苏联不像罗马帝国是因野蛮族人侵而亡,不像波兰是被贪婪的邻居瓜分而亡,也不像哈布斯堡帝国是被大战的耗损而压倒的。苏联的灭亡是因为它内部组织的古怪器官已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了。”文中“古怪器官”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实施 |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