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和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
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经济体制 |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政权的经济政策迭生变化:1918年起,列宁实施激进的共产主义,到1921年改行“新经济政策”;1928年后,斯大林则推动一系列的“五年计划”。从上述政策的结果评估,1917年到1928年,苏联的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体制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新经济政策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总产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煤 |
6 |
4 |
3 |
4 |
3 |
钢 |
5 |
5 |
4 |
3 |
3 |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
C.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 | B.斯大林 |
C.勃烈日涅夫 | D.赫鲁晓夫 |
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被判刑,其粮食和农具被没收。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
A.新经济政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工业化 | D.农业集体化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