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
①“计划就是法令”
②以市场引导经济
③给集体农庄庄员一片自留地
④让农民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
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社会主义工业化 | D.农业集体化 |
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 B.新经济政策期间 |
C.斯大林统治时期 |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下列评价与当今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不太吻合的是
A.当时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
B.压抑了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 |
D.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斯大林体制能集中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 |
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
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 |
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 |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某杂志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此时正值西方经济大危机
②是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结果
③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结果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表反映的是某些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人均粮食产 量(千克) |
人均肉类产 量(千克) |
1928—1929年 |
470 |
35 |
1930—1932年 |
460 |
20—25 |
1933—1937年 |
440—1450 |
15—20 |
1938—1940年 |
420—-430 |
25 |
A.“大肃反”波及经济领域 B.农业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C.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 D.苏联经济孤立于世界市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被西方称之为的“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文学领域思想解放的步伐开始放慢。下列对于“解冻文学”现象出现理解正确的是
A.“解冻文学”是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
B.斯大林模式的消除成为“解冻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
C.“解冻文学”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产物 |
D.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学创作的倾向 |
“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B.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
C.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
D.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
下列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适应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
②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③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 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