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路径依赖”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C.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自由主义政策
D.春秋鲁国的初税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一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国家干预政策一一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受内外因素的作用,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共收到3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导致这一倾向形成的国际因素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取得良好效果
B.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卓越
C.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D.罗斯福新政中对劳工权益的保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