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C.分析了苏联迅速工业化的弊端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在其统治期间,苏联的内政外交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组建华约集团,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    ②采取减税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签订停战协定,结束朝鲜半岛的战争    ④援助埃及等国,发动“六日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李述森曾说:“(俄国)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他所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斯大林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中,有一场景(见右图):在布满苏联革命的红色中,蒸汽机车缓慢驶入,接着忙碌的交通,大工业拔地而起。这象征着俄国十月革命火车头带领俄罗斯进入一个新的工业时代。下列对苏联进入新工业时代的世界意义评价有误的是

A.开辟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B.为战胜德日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由此确立的模式一度成为多国学习榜样
D.为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

地广人稀

B.

自然灾害频发

C.

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上述材料表明

A.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C.苏联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 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中,有一场景(见右图):在布满苏联革命的红色中,蒸汽机车缓慢驶入,接着忙碌的交通,大工业拔地而起。这象征着俄国十月革命火车头带领俄罗斯进入一个新的工业时代。下列对苏联进入新工业时代的世界意义评价有误的是

A.开辟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B.为战胜德日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由此确立的模式一度成为多国学习榜样
D.为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