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舍尔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
B.英法对德宣战 |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
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A.凡尔登战役 | B.阿拉曼战役 |
C.马恩河战役 | D.索姆河战役 |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独裁与民主主义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B.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
D.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
C.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B.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
C.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其原因包括①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区域 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
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从此围绕“西方的没落”的争议一直在持续。书中的“西方”指的是( )
A.美国、日本 | B.欧洲 | C.苏联 | D.德国 |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
《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色当战役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下面两幅图片是一战前后欧洲版图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并根据所学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①一战使奥匈帝国完全解体,丧失领土最多
②在解体的奥匈帝国领土上诞生了三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
③德国虽然丧失了部分领土,但人口并未减少
④苏俄作为战胜国,其领土面积有所扩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