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B.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
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
C.教皇实力强大 |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
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信徒们的这种回归,使得下列哪种理念陷于困境?()
A.人文主义 | B.因行称义 | C.因信称义 | D.先定论 |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面对旧势力的围剿,发出这一呼吁的改革者是()
A.穆罕默德·阿里 |
B.马丁·路德 |
C.商鞅 |
D.谭嗣同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残酷迫害清教徒。清教徒属于
A.天主教徒 |
B.“非国教徒” |
C.国教徒 |
D.胡格诺教徒 |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 B.不要信教,不要教会 |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D.主张因信称义 |
受天主教把团结互助视为社会责任的宗教传统影响,威廉一世提出:“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 |
B.德国有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和经验 |
C.宗教传统有助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
D.德国统一后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 |
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
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
16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