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材料一 由农民耕种的逃亡地主的土地,租息自然无法交,但这不能视为农民取得了该地主的所有权,待地主返回时,仍然可以管理他们的土地。……实行一些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在乡村中,对于最高租额的规定,佃农土地永佃权之保障,以及八小时工作与最低工资额的规定等,暂时都是无法执行的。……应该切实避免采用斗争手段,应该采用协商调解及仲裁的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的被承认,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与妥协。
——刘少奇《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
材料二 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酝酿成熟,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绝对禁止使用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材料三 近代中国,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一种落后和腐朽的制度,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和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农业生产力及全部社会的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中国的工业化进而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当然,中国的现代化需要诸多方面的条件并进行一定的历史积累,但土地改革的完成,毫无疑问地为其扫除了一个基本障碍,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
——成汉昌《20世纪前期中国土地地制度与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次土地革命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土改完成的意义。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
B |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
都是官办企业 |
C |
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
D |
《民报》和《新学伪经考》 |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9分)
下侧示意图表明
A.日本控制并垄断占领区内外贸易 |
B.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
C.民营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空间遭到压制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这项建设计划大纲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建设之任务,建设之方针,建设实施之纲要。兹略述其概要如后:
建设之任务有三:一曰开发资源,增进生产,以提高全省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二曰加强训政,推行自治,以提高全省人民政治生活水平;三曰普及教育,倡导学术,以提高全省人民文化生活之水平。
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
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不足。
——《陈诚回忆录》
(1)根据材料归纳新湖北建设大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湖北省建设的主要观点。
读《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图表所示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 3% |
1942年 |
58% |
78% |
49%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解放战争期间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下表反映了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
C.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 D.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
抗战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 )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
③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④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 B.军工企业的激增 |
C.民营工业的发展 | D.战时需求的刺激 |
该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钢铁 |
98 |
硫酸 |
80 |
电 |
78 |
纺锭 |
60 |
煤 |
80 |
机制糖 |
90 |
出口植物油 |
70 |
机制纸 |
50 |
――资料来源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446页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
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
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②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③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④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