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美国国务卿罗脱正式通知中国:“从赔款一开始本国政府就有此意向,……原来估计的数字以及赔款(庚子赔款)支付总数应予修正,并作为与中国真诚友好的一个证明,自愿免除超出中国应向美国国家和公民赔偿之外的那一部分赔款的法律义务”,并明确规定将退款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不得挪作他用,史称“庚款兴学”。以下对“庚款兴学”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 B.美国放弃高额赔款要求 |
C.美国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 D.美国支持清政府改良 |
张謇曾于某年自撰嵌字春联:“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据此可以断定( )
A.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B.“实业救国”思潮萌发 |
C.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 | D.国民革命运动正在兴起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的这课学习内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 B.辛亥革命 | C.北伐战争 | D.新中国成立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一篇历史论文的关键词含有“孙中山”、“十月革命”、“马林”、“广州”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论文的题目可能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B.《北伐的胜利进军》 |
C.《辛亥革命与广州》 | D.《国产国际和中国》 |
下图是在重庆市云阳县发现的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
A.清朝已覆灭 |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
B.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
C.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
D.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从根本上说明当时中国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 |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C.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成功 |
D.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筹建中华革命党,该党要求党员要按手模宣誓,“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务文一人,毫不犹豫而后可。”此项要求
①利于改变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涣散状况 ②一定程度上加强孙中山的权威
③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原则 ④可能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分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面是反映近代时期重大事件的一组图片。它们共同体现的历史主题是
北京强学会旧址 《武昌起义》浮雕 《新青年》
A.师夷长技,求强求富 | B.思想启蒙,救亡图存 |
C.自强自立,振兴中华 | D.以俄为师,武装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