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B.推翻了封建帝制 |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 D.实现了民族独立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发生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口号和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
民初著名政论家黄远庸曾写道:“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材料反映了( )
A.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B.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一场大的罢学风潮 |
C.暴力革命需要先进革命精神指导 |
D.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促成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潮流 |
C.推进了晚清“预备立宪”进程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前两次分别是由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伟人领导的,这两次近代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某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四句话,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皇帝倒了,清朝完了 | B.国号变了,时代换了 |
C.民权有了,国家强了 | D.习惯改了,风俗新了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这段材料体现了《临时约法》所构建政治体制的原则是( )。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天赋人权 | D.人人平等 |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1911年4月,福建青年林觉民参加黃花岗起义 |
B.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 |
C.1912年1月,南京街头飘着五色旗 |
D.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孙中山说:“自今日始,吾等非清朝人矣!”这“今日”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 B.中国同盟会成立 |
C.中华民国成立 | D.清帝下诏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