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两省相继独立后,革命军之于中国实已达“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位了。可是那时候各省不免势力涣散,很感不便,于是倡议各省公举代表集议于上海,预备建议组织政府。”当时中国( )
A.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 |
B.民主革命的中心在上海 |
C.面临北洋军阀混战的风险 |
D.要求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
“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 B.辛亥革命后 |
C.新文化运动后 | D.五四运动后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宪政,也称为“立宪政治”,强调以宪而治的政治。近代中国尝试实行宪政化的重大实践是(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成立中华民国 | D.新文化运动 |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
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这些年来,正是这个叛逆集团把大清帝国的统治推到了被颠覆的边缘”。然而,“这两兄弟”却“扮演了希腊战神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的角色”,“各种荣誉和官职像流星雨般落到他们头上”,“如此高贵的爵位一直是属于满族独享的荣耀,在满族人征服汉人以后,还没有把这种称号授给汉人的任何先例”。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
C.“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 |
D.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出现 |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①以俄为师,探寻新的革命道路 ②思想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③萌生与中共合作的愿望 ④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倾向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的权利重心 |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民初著名政论家黄远庸曾写道:“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材料反映了( )
A.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B.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一场大的罢学风潮 |
C.暴力革命需要先进革命精神指导 |
D.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D.为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 |
利用漫画来描述课程知识显得更直观、生动。下列民国初期的相关漫画说明( )
A.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 |
B.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 |
C.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 |
D.民主与农民阶级没有关系 |
右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 |
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