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感谢一场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场“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C.文学革命 | D.新民主主义革命 |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
下表是1911年部分省在革命党人领导下较早举行起义并最终宣布独立的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湖南 |
陕西 |
山西 |
云南 |
贵州 |
浙江 |
江苏 |
广西 |
22日长沙新军起义 |
22日新军、会党起义 |
29日太原新军起义 |
30日蔡锷率新军起义 |
11月3日陆军小学、新军起义 |
4日杭州新军起义 |
11月初苏州新军起义 |
1日梧州驻军宣布独立 |
A.新军起义是清政府灭亡的根源
B.没有新军就不可能发生革命
C.掌握武装对革命成功至关重要
D.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贡献小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孙中山的这些话表明他认识到( )
①军阀混战的背后是列强的利益之争
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革命的任务之一
③欧美民主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④苏联和共产党才是国民党真正的朋友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
孙中山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他在《建国方略》中甚至设计了包括“高原铁路系统”在内的中国铁路建设总方案,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这一设想所体现的战略意图是( )
①维护国家主权 ②抵御列强侵略 ③开发利用西部资源 ④实现“民生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④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从1912年12月中旬正式拉开帷幕。这届国会( )
A.国民党积极参加选举并获胜 |
B.推动了国民党内阁的建立 |
C.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被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三毛流浪记》 |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干部服、红色、语录、买办 |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
“……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这主要体现了新三民主义它的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自由主义 |
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 )
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 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
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 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