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称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C.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 D.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
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龙旗 |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
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
①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②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③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④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吸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以此判断与这两种观点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
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 |
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 |
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 |
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认为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B.实现了三民主义 |
C.使中国人民获得自由 |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