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之策是
A.开展洋务运动 | B.实施“新政” |
C.禁止学校读经 | D.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
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史家认为“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是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
“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文中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 | B.革命派 |
C.立宪派 | D.中国共产党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D.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
A.民主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有一位山西乡绅曾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A.鸦片战争结束后 |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C.戊戌变法期间 | D.民国建立后 |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C.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 D.国民革命取得了胜利 |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正确是( )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
④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