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所有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否定了基督教长期传颂的教义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能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的特兰托会议宣称:“基督教的真理和道德规范,除依据《圣经》外,还依据不成文的传统,而传统任凭教会选择决定,《圣经》的诠释亦必须遵照教会意见。”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宗教改革 B.强调信仰的纯洁性
C.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D.阐释信仰和道德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B.上帝意志不可违
C.反对盲目信仰 D.妇女应得到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男女平等 B.认为婚姻是一场闹剧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德改革敕令》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