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 ( )
A.追求人自由 | B.追求现实幸福 |
C.反对禁欲主义 | D.反对等级观念 |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薄伽丘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孟德斯鸠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否定教皇地位 | B.否定基督教 |
C.倡导人的解放 | D.宣扬《圣经》精神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 B.否定基督教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教皇地位 |
对“先定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先定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谁是“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呼召和赐予体现出来
③“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可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①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②信徒皆为祭司
③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 ④回到《圣经》来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 B.罗马教皇 |
C.马丁·路德 | D.贵族 |
瑞士牧师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
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 B.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 |
C.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 | D.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 |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B.上帝意志不可违 |
C.反对盲目信仰 | D.妇女应得到解放 |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薄伽丘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孟德斯鸠 |
关于马丁•路德改革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
B.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
C.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基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
D.它违背了基督教的本意,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
下图是某学校一学生在学习了“欧洲的宗教改革”一课后,在课堂笔记上写下这样的知识结构,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是
A.人皆上帝 | B.人皆教士 |
C.王权高于教权 | D.教皇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