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A.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B.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D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具有进步性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 B.《中外纪闻》创办 |
C.“公车上书” | D.保国会成立 |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文中这样写道(如下图),他所说的“第二次革命高潮”包含的事件有(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 ③戊戌变法 ④辛亥革命 ⑤国民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③④⑤ | D.②③④ |
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 | 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
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
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
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
C.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
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说法错误的是
A.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又一次爱国运动 |
B.维新思想出现完全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
D.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改编】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