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书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戍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上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
B.作者主张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
C.作者把发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
D.作者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是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推动维新变法付出了巨大努力。下列关于其经历或主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改革措施
B.1898年发表《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C.维新变法期间译著《天演论》,宣传民权学说
D.他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
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D.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最符合这种解释的是(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C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