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倭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光绪帝认可了这个说法。这说明光绪帝主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抵抗外国侵略
C.解决国民生计 D.发展资本主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