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国家”。为了造就新民,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开展了哪些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因循守旧,目的是救亡图存
②倡导“断发易发”和“废止缠足”
③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以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④既重视对民众的启蒙,也积极主动地寻求权贵的支持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A 经济的现代化 B 器物的现代化 C 制度的现代化 D 精神的现代化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 ,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
A.18世纪90年代 | B.19世纪90年代 |
C.1901-1912年 | D.1915-1925年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 |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 |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 |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 百日维新 | B. | 戊戌变法 |
C. | 清末新政 | D. | 预备立宪 |
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华日报》 | D.《新青年》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有人谗尔为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为自己辩护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
A.承认是康党,求得慈禧宽恕 | B.承认是康党,为戊戌变法辩护 |
C.把自己和康党划清界限 | D.以退为进,把主张变革的洋务派都牵扯进来 |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人到制度的层面 |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C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民共主和,三权分立
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1944年6月,从成都飞机场起飞的盟军轰炸机对日本年产钢铁达225万吨、占日本钢铁总产量24%的九州八幡制铁所进行空袭,将日本的钢铁中心变成一片火海。下一有关八幡制铁所创办、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创办这一企业的部分经费来自甲午战后的中国赔款 |
B.建立之初使用的铁矿石主要由中国大冶铁矿提供 |
C.该企业的创办为近代日本的重工业奠定了基础 |
D.到二战前夕,这一钢铁企业因技术落后,已被日本更多的钢铁企业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