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用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A.观点正确 | B.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都一样 |
C.观点错误 | D.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上就不相同 |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 B.开办京师大学堂 |
C.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 |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下列各项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有( )
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洋务运动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
A.①③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