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 B.“下诏鼓天下之气” |
C.“变法成天下之治” | D.“练兵强天下之势” |
“(7月9 日)……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8月2 日)……命各省督府整饬吏治,考核属员。……(8月30 日)……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上述所引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的片段,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预备立宪 | D.辛亥革命 |
戊戌政变后,新政中得以保留的内容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 B.开办京师大学堂 | C.设立农工商总局 | D.废除八股取士 |
《定国是诏》颁布后,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这是因为《定国是诏》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③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④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
C.新式学校的要求 |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
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入侵 ②西太后伪善、愚昧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
C.废除八股取士 | 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百莱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 萧一山 《 清代通史 》 ( 1923 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日:“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 · … ,’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一陈恭禄 《 中国近代史 》 ( 1 935 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 陈夔龙公梦蕉亭杂记 》
(注:陈夔龙,是清末官僚。 《 梦蕉亭杂记 》 中记述了作者亲见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五条约、武昌起义等。)
材料四: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衡塞巷, … … ,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 康广仁 《 致易一(何树龄)书 》
( 1 )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2 )上面的材料哪些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直接证据?简要说明你
的判断。
( 3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的强国御辱之道 |
C.形成了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理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