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18世纪,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
B.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
C.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
D.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东方的借鉴学习 | B.西方的殖民掠夺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封建主阶级衰落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
B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
C |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
D |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
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查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A.海外市场的形成 | B.垄断组织的出现 |
C.圈地运动的推进 | D.民主制度的确立 |
下列关于殖民扩张的描述,表述错误的是( )
A.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
B.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武力和商品贸易 |
D.17世纪,殖民国家中英国占主导地位 |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
C.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今天,荷兰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
C.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 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
B.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
D.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
A.黑人奴隶 | B.工业产品 | C.工业原料 | D.机器设备 |
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
A.法国 | B.葡萄牙 | C.西班牙 | D.荷兰 |
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 )
A.商业危机 | B.商业革命 | C.价格革命 | D.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