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大贡献,不在政治而在宗教上。天台、禅、华严三宗的出现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在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的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
唐朝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义净和鉴真。唐高宗咸亨二年,义净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天竺学佛学,搜罗并抄写佛经,共携回经、律、论约四百部。扬州的名僧鉴真,天宝年间,应日僧荣睿的邀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六次东渡,以六十六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传授戒律,并携去律宗、天台宗的经典,弘法传教……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胡如雷《唐史》
材料二 明朝万历八年(1580),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澳门,以后又陆续有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优待,在北京建立教堂。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曾经由徐光启等译成中文。
——摘自许大龄《明史》
材料三  1845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四 强国兴盛以后,很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它强盛时期实行的制度、政策以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奉为神圣,凝固僵化,不再与时俱进,减弱甚至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表现了唐朝文化怎样的大国气象?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造就这种气象的条件。
(2)材料二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什么还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外交往的发展呈现哪些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与货币脱离瓜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丝—银”贸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  根据材料三,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各国采取什么政策。这说明当时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情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货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而确立起来的,为了取得市民——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实力,一般都采取……扶植资产阶级的势力,打击或削弱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2)试以英国为例,说说15、16世纪封建专制王权采取的哪些政策起到了扶植资产阶级的作用?在英国国家的政治走向上产生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  
(4)当这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巨大冲击。试概括其表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中国社会有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但国内矿产资源又明显不足,故从海外输入便成为白银的一个重要来源。
  中国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
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当时,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材料二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1)材料一中“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的国际背景是什么?促成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并简述美国当时在国内实行的财政金融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与流向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C中外贸易货值表

年份
进口
出口
出\入超
1871—1874
66 1 05 041
71 484 090
(出)4 379 049
1887—1889
112 643 649
91 736 369
(入) 20 907 280
1892—1894
149 522 309
115 773 453
(入) 33 748 856

——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方经济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①②两个环节贵金属和商品的流动状况,分析环节①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和环节②中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国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贵金属和商品的流动情况。
(3)指出材料三对亚欧经济地位变化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首尔G20峰会刚刚结束,人民币汇率就再次站上了历史高点。进入到2011年,受中东和北非局势影响,国际油价、金价持续上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荚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材料三 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宋鸿兵《货币战争》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3)面对“金融大战”,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由来》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2)结合材料二,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海权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活动目的。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近代以来,为争夺世界海洋资源和权益,世界各国斗争异常激烈。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皇家海军就称霸世界海洋。此后英国更加积极利用海洋进行殖民扩张。1649年克伦威尔当政时制定的战略就是控制海洋,他狂热地从事大规模的海军建设。……此后,英国先后对西北欧几个殖民强国荷兰、法国发起了激烈的争夺战……到1763 年,英国已成为强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使美国海军的实力空前强大,英国海军让位给美国海军。二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有各种舰艇10759艘,总吨位1382 万吨,拥有欧亚等洲众多海外基地,美国海军纵横世界各地,武力威胁和干涉各国内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霸主。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3年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以及对其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试结合“二战”后到今的历史,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各举二例说明“太平洋时代”到来的重要表现。
(4)从近现代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三角贸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於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年一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德尼兹·加亚尔(法国)著《欧洲史》
材料三 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番舶长张琏。广东潮州饶平县人。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琏后为官军剿平。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梁启超著《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2)历史记述能反映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关于民间海外活动的记述,指出陈祖义张琏的共性,分析马欢和梁启超观点的差异。
(3)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的本质是选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经济政策
代表性观点
16世纪—18世纪末
重商主义
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金银,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国家鼓励出口,控制进口
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自由主义
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导致国民财富增长的首要原因是自发的利己劳动和社会分工,国家不应该干预生产和社会分工
20世纪30—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国家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提高消费等扩张性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结合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日本的对外扩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