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朝廷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
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
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 B.市易法 | C.保甲法 | D.农田水利法 |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
金融危机是货币诞生以生造成的经济现象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各种政权采取了许多理财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著作里写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所说的金融管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这一做法的核心实质是什么?简要指出此次金融管制措施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中国危敞,百数不举,其本尤患于之财,然生财有道,在善理之。理财之道无他,善用锐行而已,以国家银行为理财之母,纸币听其发行,公债付其销售,以操全国金融之高之多寡而调剂,一切统焉,国家之四库托焉,收支者付银行,其有不足,亦惟银行是资。
——康有为《理财救国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理财之道的实质。
材料三 1792年,雅克·卢在上国民公会请愿书中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国民公会认真分析形势后于9月5日通过决议,“将恐怖提上日程”。
——《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
(3)依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恐怖政策”在经济方面的核心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对,针对英国的“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她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年世界五十年》
(4)依据材料四,概括撒切尔夫人医治“病症”的主要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请回答:
(1)在下表中填写中国古代的改革(各举一例)
类型 |
改革 |
社会内部调整政策,富国强兵 |
|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变革 |
|
(2)在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社会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
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请完成: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