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反抗 | 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 |
C.抑制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 | 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募役法 | D.市易法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
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基础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保马法 | D.募役法 |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 B.增加政府收入 |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 D.打击高利贷者 |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宋代王安石变法 | D.明代张居正改革 |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 | 增加赋税 | B. | 澄清吏治 | C. | 培养人才 | D. | 充实边防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
——《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四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4)你对材料四中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