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请完成: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则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王安石变法练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5)题。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则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右图中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制度?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左图反映的问题是否相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还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
(5)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来源:王安石变法练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与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与其时代主题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争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实质。
(3)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哪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言。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回答:
(1)当时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的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改变更戍法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将兵法 C.连坐法 D.保马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共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2: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3: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      王安石针对“士、兵、工、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2、材料3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来源:历史重大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