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口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秦朝倾覆后,大家都把中央集权制同暴政混为一谈,认为汉朝政府应像周初那样实行分封制。高祖因此将大片领土将给旧部,分封诸王。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分权证明对皇帝是个威胁。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到997年,宋朝政府每年制造8000万贯铜钱,为唐朝最多时的两倍半。到1085年,即不足一个世纪之后,铜钱的产量又增加近8倍,每年为60亿贯。与此同时,银两的使用也在增加,1120年政府就征收了1800万两白银的赋税。—【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分裂性最强的党争适于20岁的神宗皇帝(1067—1085年在位)继位并任用王安石彻底改革政府之时。王安石改变了核查田赋的方式,用新办法征集和运送特殊的贡税,并向农民发放有息贷款使其不再依赖与地主;将徭役改为交纳税银;整顿地方衙役;开设官办当铺;建立地方武装协助国防等。—【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主要是指汉朝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在当时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4)当今我们可以借鉴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

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
材料二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
(2)据材料二,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
(3)据上述材料,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   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切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材料二    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材料三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3)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方面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差役法特点。结合所学说出差役法作用。
(2)据材料三,概括下层民众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改革措施制定要考虑哪些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