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宋史·食货上五》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材料三中司马光对这项措施持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
(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 | B.①错②对 | C.①②都对 | D.①②都错 |
(3)对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你如何评价?
(4)结合当前改革实际,你认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选取哪
些研究角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 B.对官僚地主妥协 |
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 | 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之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和区别?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材料二: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1)根据材料二,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泽子弟,瘁序不教之以六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二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 下图中左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右图为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择人才的制度是 ( )
A.科举制 | B.恩荫制 | C.世卿世禄制 | D.贡举制 |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左图反映的问题是否相同? 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还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
(5)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3)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