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 B.重农抑商,募役法 |
C.奖励军功、将兵法 | D.奖励耕织、青苗法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减轻农民负担 | B.限制高利贷、大地主剥削 |
C.抑制土地兼并 | D.改变积贫,达到富国目的 |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佃民” |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 B.吏治腐败 | C.兵力不足 | D.起义频繁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
梁启超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其中涉及的内容有
①青苗法 ②市易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 | B.免役法 | C.青苗法 | D.保甲法 |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