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其中涉及的内容有
①青苗法 ②市易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 | B.免役法 | C.青苗法 | D.保甲法 |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 B.孝文帝改革 | C.王安石变法 | D.戊戌变法 |
“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 B.打击富豪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抑制兼并 |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募役法 | D.市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