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B.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C.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D.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官制 D.推崇法家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耕作 B.田庄大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
①水利得到了兴修;   
②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③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④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洛阳商业空前繁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看,实际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耕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

A.县长 B.邻长 C.里长 D.党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
③政府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