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 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观察下图,图二与图一服饰的不同是
《掌衡武士》 《北魏文官俑》
A.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 B.民族融合的结果 | C.经济发展的 | D.实施均田制的结果 |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了原有生产关系 ③促进了社会性质改变 ④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身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业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所描
述的改革是 ( )
A.楚国吴起改革 | B.商鞅变法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元忽必烈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穷者望绝廛(房舍),致另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身亡,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不收,未为大损。
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四 正光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魏书》
请完成: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完成下列问题: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发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农民地位的变化。法令对俄国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