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孝文帝针对这些突出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实行均田制,缓和阶级矛盾 ②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③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④推行鲜卑汉化制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汉化政策 | D.新租调制 |
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2010年9月11日《盖茨和巴菲特不是来办“慈善晚宴”的》
材料二 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如下争论:①朕(孝文帝)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②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都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③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④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
目的 |
措施 |
理财 |
富国 |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
整军 |
强兵 |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
取士 |
选才 |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二中的哪些争论(只写序号)?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3)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三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改革运动?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
A.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B.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
C.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 D.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
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 B.顺应了时代潮流 |
C.加快了民族融合 |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 |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 | 抵制土地兼并 | B. | 促进人口增长 |
C. | 增加财税收入 | D. | 稳定个体小农 |